2023-05-25 来源:饶平县政府网
一、基本情况
饶平县地处广东省“东大门”,东邻福建省,南濒南海,位于广东省沿海经济带最东端,居汕头-厦门经济特区之间,是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县域总面积2227平方千米,其中陆域面积169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533平方千米,海岛岸线长136千米。2022年,全县户籍人口1048205人,常住人口81.91万人。旅居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60多万人,是著名侨乡。近年来,饶平县以建设“粤东大门、苏区大港、美丽乡村、幸福家园”为总抓手,集中力量夯基础、增后劲、促和谐、优环境,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稳步增长,发展环境在大整治、大建设中加速优化,社会各项事业在惠民生、构和谐中持续进步。2022年饶平县地区生产总值342.58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98亿元,同比增长5.3%,拉动经济增长1.3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23亿元,同比增长5.7%,拉动经济增长1.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41.37亿元,同比增长1.4%,拉动经济增长0.5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5.1%、33.6%、41.3%。
二、主要特色产业
(一)临港产业
近年来,饶平县把发展壮大港口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举全县之力推进港口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日臻完善,临港经济快速崛起。潮州港亚太通用码头、进港公路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华丰造气厂、欧华能源、广东大唐潮州三百门电厂、华能风电场、粤东水产品物流中心等大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与厦门港合作续建小红山码头、海山岛风电场、大埕湾LNG储备站等一批项目建设正在抓紧推进,大潮高速、疏港铁路、引韩济饶供水工程等项目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港口大开发、临港经济大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潮州港经济开发区获评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先锋。
(二)特色工业
近年来,饶平县充分发挥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形成陶瓷(玻璃)、水族机电、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202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04.1亿元,现价增长3.93%。2020年培育年产值亿元级企业43家,规上工业企业增至134家,新登记企业增至5318家,新增进出口备案企业86家。入选市“四梁八柱”民营企业54家次。黄冈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钱东镇、汫洲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录。全县累计投入工业技术改造资金45.0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至17家。新申请专利增至1895项,获授权专利1524项,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15项,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家。再次荣获“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称号,广东新功集团有限公司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获评第十三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 水族机电产业:黄冈镇先后于2007年、2009年被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水族器材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水族机电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食品工业:2014年8月被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盐焗鸡之乡”称号。
(三)特色农业
饶平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饶平县充分发挥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形成岭头单丛茶、海水养殖、深水网箱、铁皮石斛等特色产业基地,是“中国岭头单丛茶之乡”“国家海域管理示范区”“中国最大海水网箱养殖基地之一”“广东省水产品生产先进县”。柘林湾金航深水网箱养殖基地被认定为全国首家深水网箱养殖海水鱼供港基地;新丰铁皮石斛生产基地被授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2022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6.19亿元,同比增长6.2%。农业产值76.74亿元,同比增长9.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34万亩,增长0.5%,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2.9%。茶叶面积13.48万亩,增长6.9%,茶叶产量1.87万吨,增长15.61%,产值45.71亿元。入选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成功打造“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汫洲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明村”等一批特色镇村。围绕产业兴村,高质量打造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74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基地。三百门国家一级渔港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
(四)特色旅游
饶平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海蓝。全县自然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中部丘陵起伏,南部平原沃野,沿海岛屿罗列,是陆则现江南山川之美,是水则衔南海碧波之妙,古有“岭南佳胜地,瀛洲古蓬莱”之称。有被泰国诗琳通公主誉为“中华民俗文化之精粹、民族建筑之花”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饶道韵楼;有获评国家AAAA旅游景区的绿岛山庄和3A级旅游景区的石壁山风景区;有集“雄、奇、险、秀”于一体,完好保留花岗岩地貌景观(壶穴群)、晚侏罗世火山岩地层剖面地质遗址的青岚省级地质公园;有被誉为世界地质遗产的“海龙”奇观;有始建于晋朝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刹海山隆福寺;有赵朴初题书的“粤东一璧”;有群山环抱,峰峦叠翠,碧波袅袅,花香鸟语,湖面陈列大小七十二岛屿的“饶平北湖”汤溪水库;有张竞生博士故居、“茂芝会议”纪念馆、中山公园、云峰兰苑等文化旅游景点和生态悠闲旅游度假区;有中国布马舞、非遗文化三饶彩青艺术等地方特色文化奇葩。近年来,饶平县充分整合独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化与经济融合,文化旅游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饶平地质风光生态休闲游”列入“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汤溪镇获评广东省森林小镇,东山镇东明村等11个村获评广东省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上饶镇永善村和樟溪镇英粉村列入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茂芝会议旧址、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被省政府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饶平县饶洋镇蓝屋村、所城镇大城所村成功入选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
三、县城建设
饶平县县城黄冈镇地处沿海,黄冈河穿城而过,国、省道和高速公路在此交汇,一河两岸景色优美,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围绕城市扩容提质,先后完成饶平大道、黄冈大道、迎宾大道、顶宫路、拥军路、广场东路等主要街道改造及亮化、绿化配套,完成“平安饶平”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黄冈大堤加固达标及长廊配套工程、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汫海引黄干渠改造、第二水厂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了中山公园、黄冈河长廊景点、县运动场等设施建设配套,开发建设了龙泽园、海博现代城、腾瑞星河湾、牡丹园、康德广场、南信华府、嘉逸园等高档住宅小区,改造升级饶平大酒店、华景大酒店、华侨大厦、聚贤园迎宾馆,县城环境品位明显提升。
四、基础设施
饶平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古为闽粤要塞,今为广东东大门,既是泛珠三角、环珠三角地区的一个关键节点,又是广东距离台湾最近的县,是广东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阵地。潮州港位于县境南端,素有“粤东黄金海岸”之称的柘林湾,东临台湾海峡,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水道之上,是一个较完整的海湾型港口和华南地区深水良港之一,对外通商历史悠久,历来为粤东北、赣东南以及闽西南地区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现为国家独立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和对台直航港口,距台湾高雄186海里,至香港192海里、厦门98海里、广州308海里,到新加坡、曼谷等东南亚国家港口都在1700海里之内,拥有码头7座、泊位10个,其中10万吨级泊位2个,5万吨级煤码头1座、泊位1个,5万吨级油气专用码头1座、泊位1个,现已开通国内主要港口及港澳航线,开通至香港、韩国的集装箱货运航线。沈海高速公路、国道324线横贯县境东西,省道柏丰线、坑海线纵贯南北,计划建设的大潮高速公路、宁莞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厦深铁路于2013年底正式开通运行,高堂火车站为厦深铁路进粤第一站。2012年以来,饶平县把交通扩网提速作为加快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集中力量推进交通建设大会战。全县共启动实施交通公路及市政道路建设项目30个,估算总投资超10亿元。目前,高堂火车站进站公路、迎宾大道、上林堤路、省道S222线黄冈南门桥至三百门等一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已建成通车,环城北路、省道S221长善线、饶平大道延长线等一批项目正在加紧建设,省道S222线浮山荔林至迎宾大道改造、火车站疏站北路等一批项目即将陆续开工,高速便捷、内通外联的“大交通骨架”已基本成型。2021年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漳汕高铁确定设置饶平南站,厦深铁路饶平站站前广场东区地下停车场投入使用,累计改造各类公路约150公里。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引韩济饶供水工程全线贯通,三饶自来水厂取水口上移及供水管网工程等一批饮水工程建成通水,农村集中供水实现全覆盖,群众饮水安全更有保障。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停车位4380个、充电桩45个、5G基站225座,完成黑底化道路11条,打通“断头路”4条,有效解决县城下市片区内涝问题,凤江广场、中山公园等一批市政项目建成投用。
五、历史文化
饶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置县,取“饶永不瘠、平永不乱”之意得名。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人才辈出,先后走出“中国第一性学家”的张竞生和被誉为“岭南一大家”的詹安泰等精英人物。饶平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公元1907年4月11日打响的黄冈丁未革命,是孙中山先生亲自领导推翻清朝封建帝制十次武装起义的第三次,比辛亥革命还早四年。1926年1月建立了中共地方组织,1927年7月成立中共饶平县委,1927年10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军抵达饶平并召开茂芝军事决策会议,2010年6月3日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六、社会事业
2022年,饶平县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普通中学42所、小学18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幼儿园119所;全县教职工人数7328人。饶平县入选“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广东省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名单。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34个,其中,县直卫生单位12个,镇级卫生院22个,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在岗职工2917人,其中医疗卫生机构在编在岗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1741人(县直医疗卫生机构746人,基层卫生院995人)。其中高级职称143人,中级职称402人,初级及以下职称1196人;全县医疗机构设置病床1499张。全县现有县级文化馆1个、县级图书馆1个,县级博物馆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21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96个。截至2022年12月底,县现有文化馆分馆22个、服务点44个;图书馆分馆21个、服务点2个,已建成粤书吧2个,博物馆之城12个。